江苏宿迁:数智赋能营商环境优化
发布时间:2025-04-23 00:00:00
登录一个平台,就能实现“千企千面”的政策匹配;连线一次视频,10分钟便完成店招标牌和户外广告勘验;使用一个系统,即可“秒得”企业档案,省去排队打印的时间;确认一下账号,企业“秒收”超280万元的奖补资金……你可能不会想到,这些科技感十足的场景,就发生在江苏“最年轻设区市”之一的宿迁。
2024年,江苏宿迁全市GDP增长6.9%,位列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榜第61名和全国数字百强市第74名,全市经营主体总数87.7万户,数量位居全省第六。截至今年4月16日,宿迁全市再增经营主体37338户,增速列全省第三。这些数字,既是政企双向奔赴的见证,也是数智赋能营商环境优化之成果。
近日,“赢在江苏——寻找2025优化营商环境新实践”全媒体采访团走进宿迁,探寻“宿迁速办”“宿迁帮办”“宿迁免费办”等营商品牌的密码,以及打造“全省营商环境最优城市”的澎湃动能。
一个入口,利好政策“千企千面”
2024年8月,江苏北斗星通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收到政府发放奖补资金的通知。让企业负责人张敬锋没想到的是,政府工作人员只是确认了一下银行账号,随后公司就收到了280.14万元的市级产业集聚奖补资金。
惠企政策快速落地的背后,是资金原有拨付模式的革新。据宿迁市财政局四级调研员赵卫东介绍:“我们全面梳理产业集聚、科技创新、商务发展等惠企政策清单,只要企业满足条件,就可以实现政策免申即享、资金直达。”
如今在宿迁,提到“免申即享”,不少企业首先想到的就是“上‘宿企通’看看”。去年9月上线运行的“宿企通”,是宿迁当地的惠企服务总入口,已覆盖企业13817家。平台主要包含“政灵通”“企快享”“服联盟”“惠多多”“宿小二”等模块,“政灵通”板块设置了“政策超市”及“政策听我说”专栏,整合国家、省、市、县四级政策文件共2915条,形成动态政策数据库。“企快享”板块则有“免申即享”“政策计算器”“精准推送”等专栏,符合政策申报条件的企业无需申请,相关部门主动将其列入公示名单,并通过短信、系统消息等方式,通知企业完成奖补兑现。今年以来,依托“宿企通”平台,全市累计开展7场惠企政策宣讲活动,通过“线上智能匹配+线下专题解读”模式,完成政策精准推送41586次,切实解决企业匹配需求。
宿迁市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宿迁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主任温士才表示,“宿企通”整合各部门企业数据资源,融合企业注册信息,构建了“企业画像”,再通过政策计算器一对一精准匹配各类惠企政策,实现政策推送的“过程无感”和“结果有感”,由“企业找政策”变成“政策找企业”,力争3年内基本实现全市企业全覆盖。
一套系统,年省上亿元的“跑腿钱”
科技赋能所带来的获得感,不只是数据的“多跑路”,更有企业和群众的“少跑腿”和“少花钱”。
“以前这里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不是工作人员,而是查询和打印企业档案的办事人员。”4月16日,宿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指导处处长彭明指着略显空旷的业务大厅说,“自从宿迁首创并上线‘宿e查’企业登记电子档案网上查询系统之后,这里可是‘冷清’多了。”
2020年5月,为解决线下窗口查档经常排队的问题,宿迁相关部门启动开发“宿e查”市场主体档案系统,对全市历史扫描电子档案数据进行加密转换与移植整合。
“传统的档案查询,算上排队等候和来回路上的时间,宿迁城区范围内查询登记档案1次的成本大约要100元,市外则在500元到1000元不等。”宿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志文表示,“系统上线后,截至2025年4月,申请人查询企业电子档案29.5万户(次),下载3403万页。仅仅是2024年,就为企业和群众及各级登记机关节省成本近1.2亿元。”
江苏卫民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在宿迁市内各县区设有分支机构近200家,公司负责人表示,以前每次查询提取分支机构的登记档案,都要赶到相应县区的注册登记机关,仅查询档案一项工作就占用了相当多的人力和精力,“有了线上系统之后,我们公司年均能省下近26万元的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底,“宿e查”还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市22万户企业(含农民专业合作社)、66万户个体工商户电子档案的互联网查询。在此基础上,宿迁推出“活跃贷”信用授信新模式,设置了诚信守法、经营信息、金融活动等指标,将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与金融机构充分共享,精准对接银行放贷条件,以小微企业活跃度分值匹配银行授信额度,解决了他们因无固定资产抵押、无担保和无股权质押而普遍存在的贷款难问题。
2024年12月,宿迁市方圆塑料包装有限公司凭公司活跃度分析值成功获得东吴村镇银行的低息“活跃贷”300万元。“过去办事,需要拿着纸质介绍信东奔西跑面对面查询,现在我们企业通过登录电子档案系统和活跃值分析模型,不出门就可以实现档案网上查、办事不见面,大大节约了咱们的时间和成本,及时解决了公司的授信贷款申请的燃眉之急。”该公司负责人方儒敏激动地说。
一场连线,10分钟搞定勘验审批
如今的宿迁,一场场无声的营商效率变革正在各处上演。
当林草种子公司负责人接通手机视频后,当地自然资源部门工作人员做好线上勘验指导。随着手机镜头的扫过,原本需要2小时的现场踏勘,在“云端”只用5分钟便宣告完成。
这场变革,源于对行政审批“最后一公里”的攻坚。作为审批链条中技术复杂、耗时最长的环节,传统现场勘验长期面临人员紧缺、成本高昂等痛点。2021年5月,沭阳县创新开发出省内首个“远程勘验”系统。2024年,宿迁市以沭阳“云踏勘”平台为基础,打造出覆盖全市的“云勘验”平台,让数据流转替代人员奔波。
升级后的“云勘验”平台,实现了宿迁市县全域覆盖,已在林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出版物零售单位和个体工商户设立审批、店招标牌备案等12个高频事项中应用累计办件超3300件,节约成本超千万元。
具体来说,当企业预约后,按照约定时间登录“云勘验”平台,勘验人员将指导申请人对现场进行拍摄。审核合格的,视同现场勘验通过。审核不合格的,当场指出并提出整改建议,重新约定时间。
这场“指尖上的改革”,已释放出多重效益。数据显示,“云勘验”把以往数小时的办理时间压缩至10分钟,交通成本基本归零。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制度性变革——借助高清影像、数据留痕等技术,“云勘验”全程可追溯,误差率降至0.5%以下。平台自动生成勘验报告并推送至审批系统,事中事后监管效率提升50%。“今年我们还将探索‘DeepSeek+云勘验’,形成人工+AI的双线审批方式,进一步提升勘验效率。”宿迁市政务服务中心业务处处长秦硕说。
一组模型,保护招投标公平公正
不只是“云勘验”,人工智能大模型已经被“内置”为宿迁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能力之一。
2024年10月,宿迁搭建“AI+招标”大模型,先后整理232份招标采购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211份政策解读、政策问答、行政处罚案例、司法判例、异议投诉处理案例、招标文件案例等各类数据语料,以及200多个招标项目的全环节交易数据。
2024年11月,大模型测试招标采购项目369个,疑点准确率从最开始的20.93%提高到68.27%,基本达到了普通代理机构的业务水平。今年3月智能体正式上线,再次测试项目368个,检查点准确率提升到了73.64%。
据介绍,目前人工智能已辅助审核招标文件302个,纠偏限制竞争条款43处,在辅助招标人、招标代理提高招标文件编制质量,防范和纠正限制公平竞争方面发挥了不小作用。“利用AI进行错敏词和招标文件前后内容不一致检查,可以发现人工难以发现的遗漏或不合理条款。”宿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场管理科科长陈刚表示,“在一个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的评分办法中,AI还发现了评审因素包括总监理工程师的年龄,分析该设置可能与项目的实际需求不完全相关,可能构成对潜在投标人的不合理限制。”
效率,是数智化的必然结果。公平,同样是赋能的应有之义。
当制度性成本在智能模型中压缩,当营商痛点在一次次技术迭代后被攻克。宿迁,这座敢于“重写规则”的年轻城市,还在持续破题。